在今年的CES之前,我放出豪言:我本想让可穿戴式技术制造商证明这类产品的大时代已经来临。我原本所寻求的是不可辨驳的证据,来证明可穿戴式技术已经展现足够清楚和直接的好处,使消费者蜂拥而至,但事与愿违。
也就是说我在CES上见到的没有一样可以使我“一见钟情”,就像当初我看到我第一部iPhone( iPhone 3G)那样,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那样。智能手机不需要其他附加的参数来证明自己:没有市场趋势论述,没有解释它如何吸引特定市场,没有对目前局限性的道歉。当然也有人质疑智能手机,任何新技术都会这样,但是直接使用一个好设备就足够证明它的大部分价值了。
可穿戴式产品却不是这样。2014年CES确实是可穿戴式技术的大爆炸,包括LG和Sony在内的大公司都在展会上分别展出它们的运动追踪器Life Band Touch和Core。许多其他公司也各自给它们的手环增加了转换终端应用程序,包括JayBird的Reign,Garmin的Vivoki 和Vivofit,GlassUp 增加了一系列其他Glass类型的眼镜。但是,乐观地说,这些设备只是微微增加了可穿戴式产品的潜在发展空间;悲观地说,它们代表着人们对此类产品关心程度的下降。
Sony and和 LG的新设备可以作为最好的例子来说明可穿戴式技术的固有问题。OEM不喜欢这类产品仅仅是因为它看起来像是人们想要花钱的新领域——但它也代表有巨大的机会用智能手机开展此类消费行为的跟踪和调查。
智能手机已证实是使用者们名副其实的数据宝藏,而且这个数据在发展产品线,以及吸引产品和营销合作伙伴时非常有用。Sony的Core不仅设计用来追踪健身状况,而且还提供人们全天进行的每项本质上相关及真实的活动日志。在正确(或错误?)的人手中,它可以提供实际消费者平均每天的近乎完美的简况,这种数据使营销人员都跪了。
这就是为什么Google创造了Glass,以免有人想知道。这家搜索巨头的首个且仍旧具备影响力的成功是把用户表达的意图(搜索广告)来作为市场广告目标。可以说,从那时起它就成功了,从某种程度上被设计成通过用户寻找自己想要的更完整的信息来搜集更多信息(Android和Google+就是个别知名例子)。可穿戴式产品就是下一步演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追这块胡萝卜,而不是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任何特别巨大的市场机会。
对我来说CES上印象最深的是对现有产品的美化重复。Pebble Steel是我一直想要的Pebble产品,尽管底层软件和特性设置仍然几乎没变。事实上, Kickstarter版的Pebble在展会上从未离开我的手腕,一直靠它跟我们的报道团队联系,事实证明它优于先前我们用过的任何系统。我想,这说明Pebble从未把自己当做监视或记录设备,在上述论点的背景下,或许还要更加努力才能继续成功。
我仍然认为可穿戴式产品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要完全发掘其潜能,设备制造商至少需要控制带给他们动力的数据图欲望,而要真正打开消费者所关心的真实事物面纱上来。特别是现在Snowden爆料事件已经附带着揭示我们隐私的价值,可穿戴式产品需要专注于向消费者展示他们提供什么,而不是仅仅提供一系列他们追踪到的数据。